我的英语学习经历

外语培训 2021-06-03 09:08www.facebook-novi.com外语学习
我是非英语专业,但一直喜欢英语,回顾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虽然英语一直算是自己的一个强项,但绝对谈不上学霸,但从初中英语启蒙开始算,到现在断断续续学习英语也已经30年了,心得和教训还是有一些,初上知乎,也很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同时也想让很多初学者了解下,英语学习对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也经历过那种学了很久但进步甚微,从而开始焦虑和怀疑自己的时候,所以想让知友们放松心态,越忘掉功利的东西,发现和享受英语的美,你的英语水平长进的越快。
 
中学时代
当年是初一开始学习英语,然后在上初一之前的暑假,就自己买了音标书和磁带,练了一个暑假,掌握了音标。音标应该对自己是有助力的,是一个head start。不用老师帮助就能自己看懂发音,肯定对小孩子的心理是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刺激对英语的兴趣,就像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识字多,让老师夸过,现在都这么多年了还记得。
 
其实整个中学时代都谈不上对英语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只是小学和中学一直学习比较好,所以各门课都挺自觉的去学,不甘人后。而且当时初一启蒙英语老师,是个年轻女英语老师,按照当年的孩子心理,觉得老师很漂亮很时髦,然后初二转学,班主任还是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年轻女英语老师。
 
英语确实很需要底子,初中英语底子好,到了高中就不需要在上面花太多时间,比较轻松就能学的不错,从而更多时间可用在数理化上面。还记得当年高中还有后面大学有些同学英语底子不好,所以就学起来很吃力,即便后面在上面花时间也不少,但收效甚微,我觉得这和心态有关,后面再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当初放松的心情,越学越急躁,越自我怀疑。
 
现在还记得每天早上晨读的时候全班大声朗读课文,读的声情并茂,充满感情,现在想想,这个应该挺有帮助的,语言确实是需要多器官刺激的,如果一个单词或词组经过多次眼、耳、手、口的练习,能更牢的记住。而且口语可以理解为一种韵律化的东西,常用的expression就是这些韵律,用多了,用到有朗朗上口的感觉了,口语就差不多了。
 
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印象了,只是感觉除了课堂上之外,没在英语上花过时间,一直都是在和数理化苦斗。比起现在的孩子,可能很多很小就开始启蒙,父母也多少能给辅导,基础比我们那时候应该好不少。所以说一代比一代强,不要说你学的英语没用上,就算彻底没用,最起码,你也能给孩子更好的辅导,让孩子将来比你强不是?
 
更新:今天看语法的时候,又想起中学时代学英语,那时候不管是老师教,还是学生自己学,都是把英语分解为了一个个的知识点来学的,had better后面要跟原形,help后面可以用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stop doing和stop to do。那时候可能2成的时间用于学课文,朗读课文(例如早读),剩下的就是做题,包括老师讲解和自己做。而做题里面语法题好像占了大部分。
 
那时候看待英语不是将其作为一门表意的语言,而是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在学习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的载体就是各种各样的题目。课本薄薄一本,而辅导书+习题书可能是课本厚度的10倍以上。不只是英语,语文、历史这样课程也一样,不是学习现在想起来觉得最应该学的文学、文化、思想、制度变迁或者框架脉络这些东西,不是去阅读课本外的更多的参考文献去加深对这些的理解,开阔自己的眼界,而是把所有这些知识都拆成七零八落的知识点,学习的主体就是记忆,即便数理化也是做题,记题。
 
现在的自己再看过去,会觉得英语和语文是最像的,真正想语文好,或者说文笔好,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而英语想学好,也一样,大量的阅读。
 
不过,现在也很难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多大问题,毕竟had better后面要跟原形,help后面可以用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stop doing和stop to do这些也都是有用的知识点。没有这些小知识点的积累,就像没有单词的积累一样,也是很难突破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的。但那时候很多知识点也是过于琐碎而无用的,而且整个缺乏一个良好的框架。
 
虽然不敢说完全想明白,但现在的我如果回到过去,且可以自己选择的话,我会把做题的时间6成都改为课外阅读,2成改为听力,2成用来学习grammar in use。
 
大学时代
到了大学之后,还是延续了自学的习惯,很多课包括专业课和英语课都不愿去上,觉得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就是跟听相声一样,欢声笑语一节课完事拉倒。那时候不上课,就是自己买各种书来看,那时候逛书店一站就是4,5个小时,特别喜欢看国外翻译过来的教材,包括高数,经济学等,觉得人家的教材和我们的简直是天壤之别,国外的教材都是超级厚那种,但很讲究深入浅出,讲清楚前因后果和实际应用,真正是融会贯通之后的系统的知识,而不是我们的基本上都是干条条,生硬,没营养。
 
我学的是涉外经济专业,对英语还是挺重视,印象中一直在学,断断续续的没有丢。但就是不愿上课,大一大二的英语公共课,记得好像一共只去过一次,也是让老师骂的一次,所以印象比较深,因为长期不去上课,老师点名点到我,一答应,同学们就开始笑,老师也是批评说,我这种别想考过四级,但实际上我四级六级都是班上第一还是前几,都是80多分,差2,3分没过85分优秀线。
 
我那时候学英语,一直没看过大学当时发的课本,可能是觉得太严肃还是怎么,正统教材的话记得就只是看过新概念,新概念相比较就有意思的多。一直看到第四册,忘了有没有看完,但确实四册难度大很多,和当时看的托福阅读理解题集难度印象中差不多。
 
然后很少做题,即便四六级考试前也没做过一套模拟题或真题之类的。那时候准备四六级,我主要是看了不少四六级的阅读理解,记得也是读的吐血,很多文章枯燥乏味,但生词比较集中,对快速熟悉单词还是有帮助。记得当时也是买过刘毅5000单词,10000单词之类的,买来的一段时间挺喜欢背,比阅读爽,一天能背几百单词,很有成就感,但是忘得也确实很快,但多多少少都有印象,其实也不算完全没用。不过好像也就5000看的比较多,后面的10000,22000就没看了,因为背多了,也挺乏味,而且5000以上的词汇相对于我那时的阅读水平来说算是生僻词了,背了也用不上。
 
记得很早的时候,可能刚上大学还是中学时候,不懂英语的老爸还给我买过一本《英语单词的奥秘》,就是讲词根词缀的,但印象中看了一点就没再看了,觉得很多有点生拉硬扯。印象中单词倒一直没让我怎么头疼,各种持续的阅读让词汇量增长的比较快,毕竟四六级的词汇都是常用单词,重复率很高,记住不难。在过了六级之后,真正需要记忆的词汇真是一下子少了很多,过完六级我的词汇量应该在5000多6000的样子,而即便现在过了20年,我的词汇量依然只有9000多,但这9000多词汇量我相信我比大部分人都掌握的更好。更新:这里更正下,是用扇贝APP测了9000多,用http://testyourvocab.com测的是一万三左右。不算大,但多年前就没有再因为词汇量困扰过了。
 
听力也是练过一段时间,是在考四六级的时候,但比起阅读,听力练习真是挺难的,麻烦,经常重复多遍,所以容易烦。还好最初的半年还是一年还是比较持续的练了一段时间,听新概念,听VOA慢速(那时候还是自己买全波段的收音机来收听的,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网上到处有下,还有script),华东师范出的step by step听了一点,后面北外的listen to this倒是认真听了,里面很多内容都挺有意思,而且风格多样,访谈,生活对话,故事,新闻,都有。记得中级开始时候有段访谈,采访到一个女孩,用美音回答:modern dance(好像是这个吧),觉得好听极了。一直听到高级,听了一点发现全是新闻,有点乏味,慢慢就停了。那年代想找好一点的听力材料还比较难找,都只有书店有卖,而且到后面才慢慢疯狂英语之类的,出了一些带磁带的杂志,内容也丰富很多,只是感觉有点杂乱,还是更喜欢当时的英语世界。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六级考完之前还是之后,渐渐不怎么看考试用书了,而是转向了英语世界这种双语对照的书,感觉很节省时间,不用总查字典,而且根据译文能知道一个单词是常用的还是不常用的,只有当单词是常用单词从而有必要记住的情况下才会查词典。英语世界中的内容比考试用书上面的阅读理解有意思多了,各方面的文章都有,不像考试用书中的阅读理解大部分都很乏味。然后还有其他很多双语对照的读物,包括世界名著简易读物,英美概况之类,房龙《人类的故事》等,我是挺喜欢史地方面的,当时也是尝试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读物。
 
整个大学时代英语并没有进步太多,毕竟不是英语专业,不会有太多时间放在上面,但还是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保持了对英语的喜爱,阅读面拓宽了很多,这个很重要,而我想之所以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没有以考试为方向,那时候毕业前既没打算考研,也没打算出国,大二考完四六级就自由自在任意看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
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之余英语也一直没断,开始时候最多的还是英语世界,当时买了上百本二手英语世界,当然最后真正读完的可能也就几十本,那时候渐渐感觉怎么英语世界这种影响挺大的杂志,里面翻译的错误这么多,几乎每页都有好几个翻译错误或者翻译的不好的地方,从而对自己英语水平挺沾沾自喜的,同时也对专业搞英语的有些人的水平有了怀疑。当然后面在权威字典里面也偶尔发现错误,这时候开始不迷信一些东西,这些年也渐渐明白了英语这个世界其实也是挺乱的。
 
后面英语世界也有点乏味了,毕竟短小文章看着不过瘾,收录的很多文章也确实挺枯燥的,于是慢慢转向一些英汉对照著作,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房龙的几本著作,还有一本美国简史,当时还有一本书印象挺深,就是一个随父母去美国生活了5,6年的小姑娘(记得是6岁到美国,然后12岁又回到中国)回忆在美国的生活,很有意思,是英汉对照(更新:查到了,是査可欣的《中国女孩看美国》,以移民到美国的小孩子的眼光看美国,比如初到美国,跟着美国小朋友万圣节玩trick or treat,即便只是在美国呆了6年,童子功的口语也很厉害,放一个査可欣英文采访的视频,这口语,羡慕吧:))
 
搜狐视频艾美奖特别报道 查可欣专访《破产姐妹》主角MAX - 搜狐视频
tv.sohu.com
图标
同时开始喜欢读原版小说,开始的时候读过一点名著小说,都是20世纪前的,后面感觉语言挺古老的,就没持续下去,换成现代小说,亚瑟黑利的读了好几本,还读了其他几本犯罪小说,包括《教父》。然后就是飘,印象很深,读了几遍。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很惨,买的是那种小32开的快2块砖头那么厚的英文版,字很小,第一页的大段风景和人物描述N个生词,让我把那页画满了各种颜色的注释,几乎一页纸都写烂了,印象很深。整本书的前面大约五分之一划线之类都挺多,但后面就很少了,越读越觉得飘的语言其实挺简单的。飘的英语确实很优美,有味道,但有点古老,书本身确实写的好,能让人投入进去,但学习语言的话,还是找一些现代的读物吧。但是喜欢历史的同学,还是极其强烈的推荐一下飘吧,真是写的很好,一个女人用细腻的笔触写下的一部我认为挺伟大的历史著作。
 
总结这段时间的阅读经历,从英语世界到英汉对照著作和小说(记得教父和飘都是专门买了汉译本和原版对照着读,这样能降低不少难度),再到最后基本不需要看中文部分,或者直接看原版。这段时间阅读的主要目的还是看懂,查词典还是很多,以查生词查习语为主,主要用的就是一本朗文美语词典。对了,记得还看过几本专门的口语书,但都没看多少,因为都是一些实用场景式口语书,太简单,于是觉得口语很无聊 ( 要到后面开始看美剧之后,才知道真正的口语原来是这样的,比原先那些口语有意思太多了)。
 
再后来,到了03年左右吧,DVD版的美剧开始出现,第一个买的就是24小时,用碟机看的,看的那是如痴如醉,那段时间,也是记笔记,查字典,专门买了一本朗文的美语词典,开始的时候对美剧的语言有点不适应,但美剧或电影的好处就是根据场景大多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就不难了。不过坚持了大概有半年多,就没能一直坚持下来记笔记,还是一路看故事了,不过觉得还是打了一个挺不错的基础。
 
第一个十年就是这样断断续续的看英语(当然更多还是看专业书和其他一些,但由于自己对英语的偏爱,英语还是占相当大比重的),没想着拿英语当专业,也没太想过当工具当自己的长项,反正就是喜欢,水平越高,兴趣越浓,到后面考研的时候有时候什么都看不动,但就英语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看动。
 
一直以来,看英语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划重点(倒不是完全是划生词,实际我划生词也只是划那些觉得比较常用的词,感觉比较偏的词,只要不是非常影响阅读,我都不理的,我对单词的观念是如果你真常用,需要记住,那么你总会不停的把自己show给我,让我记住,否则的话我是不会刻意的去记你的),总想着我要经常复习,按照什么曲线复习,但实际上坚持不了几次,可能也是自己忒喜新厌旧吧,总想读新的内容:),为了这,经常还把自己搞的挺纠结。现在想想,如果能快速的把勾的重点复习一下其实肯定是更好的, 但说实话真正掌握还是要靠用,只有通过使用才能真正掌握,复习几十遍,不如自己使用一遍。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以输入为主,因为掌握的感性材料太少,用也没法用,但越到后面越需要重视应用,重视输出。
 
至于语法,除了中学那点儿语法底子,一直没耐心专门看过什么语法书,都是碰到具体问题确实影响阅读理解或表达,才去查阅一下。不过绝大部分时候都没觉得语法上面有什么不足,或者什么东西因为语法看不懂,或影响写作或口语表达之类的。近段时间在补语法,也仅是考虑有可能想从事英语教育。中学那点语法底子,其实基本够用了,不管听说读写,都够用了。
 
这十年现在想起来最遗憾的一点就是没有坚持去练习听说,但当时也确实没用,工作用不上。另外一个遗憾的就是那时候的我就已经很早买了朗文的language activator,虽然当时就知道这肯定是好书,但几乎没怎么用,也不会用,暴殄天物啊,要到近几年开始重视表达的时候,才体会到这本词典的好处。
 
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个十年
考研失败后,离开了老家,到了南方,先后进了两家外资公司,记得在西安老家的时候,公司的人事电话面试我,香港人,说想跟我用英语聊一下是否可以,我本来就是那种思维深度有余敏捷不足的那种,结果蒙了可能有10几秒钟一言不发,对方以为断线了还是怎么,hi, are you there? 到最后才总算憋出来一句it's all right, 还算得体。初试通过,到了广州又国外上司面试,也顺利通过,毕竟英语功底在。
 
两家公司都是挺多老外和香港人,客户也很多老外,邮件都用英文,公司大部分内部文件和几乎所有客户文件都是英文的,自己英语底子还是不错,很快也就上手了,因为刚开始的时候自己需要接触的英文也就那么多,重复率很高,而且也可以学习同事的邮件写法,其实很多是套路来的。记得刚进公司的头几天,平常在美国办公的美籍经理打电话跟我们这几个新招的大陆员工通电话的时候,问我们感觉如何,就我用了overwhelming这个高级词,有点出类拔萃。其实英语功底好的话,后面不管是邮件还是口语,进步会很快,这个很明显。
 
我这人比较细,喜欢把事情说的比较清楚,记得某年因为配合英国客户新系统要求的问题,和客户前前后后半讨论半争论的长篇大论了半年,concall之外,隔几天就是一封超长邮件,据理力争。其实这样挺锻炼表达的,到后面写英文邮件和写中文邮件没感觉有什么不同,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用英文表达的还更清楚,可能自己中文比较烂,经常词不达意:)。
 
进入第二家公司时间不长,顶头上司换成了一个菲律宾人,只会说英语,他的英语是比我强不少,毕竟大半辈子都在海外各种公司混,一直说英语。因为整个部门,我的英语比其他人强一大截,所以他渐渐习惯都通过我来发号施令,帮助和别的同事沟通,而且一块儿混时间长了之后,由于和这个上司性格比较相投,在他面前说英语我一点儿都不紧张,从而不管是用词造句,还是语音语调,都挺不错,舌头也不会转不过弯。那时,也逐渐体会到,口语最重要的是流利,其次是正确和地道,最后才是发音,当然发音不能太烂。
 
这样,这前后又是整10年,口语倒是练了不少,但对英语的兴趣渐渐淡了,原因就是工作太忙,然后英语觉得不管怎么学长进不大,反正现有的英语水平也基本够用了,所以这10年,更多的是看美剧电影之类,书面的英文倒是看的很少了,除了工作相关的之外。
 
从上面这10年职场经历来看,在开始面试的时候,从没有专门练过口语的我,即便已经学了20年英语,也经常看美剧电影之类,但一下子和人英语对话,也是直接蒙掉的(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因为紧张)。但因为良好的英语底子,在公司里面边用边熟练,很容易就上手了,所以不要说传统英语学习方法就是哑巴英语,就无用等等,只有有个好底子,口语达到与人正常交流,满足工作需要,是挺容易的一个事儿。
 
最近这两年
南方电子行业不景气,有机会就回来了,不然继续留在那儿也是温水煮青蛙,现在年龄还允许另外干番事业,因为不想再干老本行,内地类似工作不多,而且也确实压力太大。开始时候没想过在英语方面发展,毕竟一直觉得英语就是靠自学,有什么好教的,但渐渐的还是有了这方面的想法。
 
因为回来后时间比较多,先是去考了BEC高级和托业,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拿个证有备无患,托业完全裸考的,模拟也没做过一套,只是了解了下题型,结果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这虽然不难,但题量相当大,前面没怎么太赶,到最后收卷我竟然还有一篇阅读理解没做,这么多年英语考试头一回没做完,本来想着即便这样怎么也考个950,960吧,结果只考了925还是930,很是失望一回,毕竟这几十年英语了,不能跟学弟学妹们一个标准。
 
接着BEC,稍微看了一下貌似有点难度,于是花了快一个礼拜,正儿八经的做了几套真题,觉得不说文章本身多难,题目确实有点难度,经常要费一番脑筋,还有些题目,拿着答案也不知道为嘛要选这个,感觉不是考英语了,有点靠思维的意思了,所以书面考试部分,每套真题都要错那么4,5个。但真正考试的时候,觉得发挥的还可以,写作这是咱强项,照例长篇大论,虽然自己的英文一直是狂草风格,自己都经常隔段时间看不懂,所以总担心阅卷老师看不懂,或看恼了把卷给我撕了。口语虽然不是我最强项,但放在这种考试,和没有太多口语实战经验的学弟学妹们比,应该强不少吧,于是心痒痒的想着可能会拿A吧,毕竟看网上,貌似有还在校的都拿过A,结果出来只拿了B级,但阅读居然考了满分,听力差几分满分,反倒是自以为最强项的写作和口语都只给我了C级的分,结果平均下来总分只有B,开始很不服气,还打电话到考点问打分是不是打错了,我这种写作和口语都只能拿C,那别人肯定只能不及格啊。但这种事情没有什么说理的余地,后面想想写作是不是写的太潦草了,口语是不是老师按照北欧标准啊,因为后面有看到网上说基本只有英语很强的国家里面那些英语很好的孩子才能拿A。本来想两个都再考一次,后面想想挺无聊的,算了,真是不喜欢考试。
 
考完试,又突击了挺长时间一段英文,主要想突破表达方面,一方面是继续美剧电影,并尝试对口语表达内容进行自己的总结,另一方面把语法系统的看一遍,同时练习发音。逐渐的,随着自己的总结,感觉好像开窍了,尤其是看longman language activator,形成了以意思为中心来组织各种表达方式的习惯,通过美剧电影中的句子来体会英语和汉语上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上的不同,体会各种同义/近义的表达方式在应用上的细微差别,对很多熟词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总之,当以表达为主要目的去学习英文,而不是再单纯以看懂为目的,这时候就会以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学习材料,学习的重点也从生词生习语词组等,转向了熟词熟句,转向了如何能在自己的表达中熟练使用这些expressions,于是英语又开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很多原先觉得简单无趣的东西有了新的魅力,能看懂和自己会用两码事。
 
渐渐的,觉得自己心中对学习英语未来的道路越来越清晰了,虽然还是认为英语确实没边,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东西,但对道路感觉清晰了很多,认识到自己是可以不断向终点靠近的,信心大大增强了,对英语的兴趣和热爱也大大增强了。
 
而且越来越感觉到英语在表达能力上的强悍,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表达极其微妙的意思,很多英语句子总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中文把它的意思能完整准确的翻译过来,可能这也是翻译比较难搞的一个原因吧。而且因为英语比汉语造句更讲究语法,所以在表达比较复杂意思的时候,能用比较复杂的句子来表达,但不会感觉乱,使用从句分词等结构能很清晰的表达出来,自己表达不会乱,看的人也不会乱,反倒英译汉的时候感觉自己的中文水平实在有点捉襟见肘,这样想想前段时间知乎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说学校学习的语文大部分也没用,实在有点孟浪了,当然我更多的是说应试的语文教学没用。
 
总结这么多年来学英语,兴趣和坚持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我想大多数英语真正好的人,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三个要素 - 兴趣,坚持和自学能力。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时间,像非专业学习英语,我毕业后用了10年时间才基本攻克阅读,又用了10年去拓展听说方面,但是离自如表达还是相差很大距离,所以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某种秘诀,一两年就能自如表达之类,越学只会越感觉有更多要学的在前面,只有兴趣和坚持才能推动自己不断的前行,只有长期培养的自学能力才能让自己不会偏离方向。

Copyright © 2016-2025 Facebook-novi.com 美国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美国留学|美国总统|美国电影|美国网|美国大学排名|美国大选|美国签证|美国首都|美国股市|美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