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2023高考预警信息

民俗文化 2023-07-28 09:38www.facebook-novi.com民风民俗
        高考是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次考试,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2023年高考的临近,大多数考生都在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冷静有序地准备考试。然而,一些犯罪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虚假信息,销售制造焦虑,甚至实施欺诈,诱导考生在考试中作弊,严重扰乱了考试招生秩序。因此,教育部与相关部门合作,整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经典案例,郑重提醒许多考生和家长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实现诚信考试。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出天网恢复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与温某(另案处理)合谋讨论组织考场作弊,朱某提供考题,温某承担寻找“枪手”的费用考试期间,朱某将手机带入考场,将试卷拍摄到“枪手”,“枪手”回答后抄袭考生。所有参与者和策划者都被迅速逮捕。考生朱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罚款6000元。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全国考试中,“组织作弊”和“向考生提供试题和答案”是违法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在高考、研究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视为“情节恶劣”,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款。
[提示]近年来,地方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将始终保持各种涉及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和严格调查趋势。提醒大多数考生必须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不要困惑,后悔一生。
二、“李鬼”终究变成了“李悝jy”,心存侥幸是不可行的
[案例]在2020年某省高校美术设计专业统一招生考试中,两名作弊者找到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了替代考试,并被警方逮捕。两名组织考试的作弊者被判处3年、8个月、3年、2个月监禁;大学生被判处5个月监禁,缓刑1年。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全国考试中,“组织作弊”、“取代他人或者让他人取代自己参加考试”是违法的。
[提示]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渐被用于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严格防止替代考试等欺诈行为。虽然测试很有价值,但诚信价格更高,但不要相信罪犯的困惑,以防被欺骗,更不用说冒险为别人或让别人取代自己参加考试了,冒险最终会“吃自己的后果”。
三、绕过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了未来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绕过安检,非法携带手机进入考场。考试结束后,他拍了试卷,发给QQ群寻找答案。根据有关规定,非法考生被严肃查处。
【法律法规】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信设备的,视为考试作弊,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违反公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公安管理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示】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高考手机作弊进行了专项治理,使手机“无法携带”、“无法使用”、“无法传输”。高考期间,全国各地的学生将在标准化考场和全过程视频的监督下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考试结束后,考场的视频和视频也将被统一回顾和审查,以确定每个考生是否违反规章制度。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规则的要求,服从考试人员的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法违禁品,遵守考试纪律。输掉考试并不重要,输掉自己的生活真的是因为小损失。
四、虚假广告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考试专家教学,加强包装,学生被一所著名的学校录取……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往往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许多家长相信。从公共教育咨询机构虚假广告和广告违法行为的经典案例来看,虚假广告或多或少存在多样化、普遍化和价格欺诈问题。编造教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过度夸大和宣传教育培训效果,以学生和受益人的名义进行虚假广告,已成为培训学校实施欺诈的常见伎俩。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包括以下内容:(1)入学、通过考核、获得学位或证书,或对教育和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确或暗示的保证承诺;(2)明确或暗示相关考试机构或其工作人员、考试人员参加教育和培训;(3)以科研机构、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员、受益人的名义或形象推荐和确认。
[提示]高考试题是国家绝密材料,其储运管理对策非常严格。各种培训学校几乎不可能确保考生“包装”,也不可能提供“真实问题”,也不能为学位买单。考生不应相信虚假广告,被欺骗,造成经济损失,推迟宝贵的准备时间。
五、“占坑帖”作为噱头吸引眼球,涉及“恶作剧”
【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友公布部分试卷图片,疑似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察,发现系恶意编写“占坑帖”。考试前在相关平台上发布无关帖子,考试后用试卷内容更换原内容。帖子时间仍表明为考试前,导致考试前疑似泄露问题的错觉。其他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押中考题”,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提示】律师和专家指出,如果学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考试纪律外,还可能涉嫌违法,情节也可能涉嫌犯罪。如果培训学校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考试前可以获得考试问题或“真实问题”的信息,骗取大量公私财产,则涉嫌构成诈骗罪。候选人不应该为了娱乐别人而“愚弄”自己。

Copyright © 2016-2025 Facebook-novi.com 美国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美国留学|美国总统|美国电影|美国网|美国大学排名|美国大选|美国签证|美国首都|美国股市|美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