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留学生

美国留学 2023-07-23 16:26www.facebook-novi.com美国留学申请
        2019年的高考生大部分还在关注着分数段和志愿,而早早分流的高中生或快要大四的留学预备生们,都在忙碌、纠结于国外大学的申请。
2018年名为“大学生公平录取”(SFFA)的美国民间组织,控告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美籍申请者。理由是亚裔学生尽管成绩优异,但被录取的几率远远低于白人、西班牙裔和非洲裔。
这桩公案很复杂,不过,需要澄清的是,哈佛“歧视门”事件所针对的是有美国国籍的亚裔学生,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学生。而中国学生属于国际学生的范畴,所以不能根据上述案例判定哈佛大学歧视中国学生,这完全是两回事,不搭嘎。
哈佛大学留学生
不过近年来我们确实能感到哈佛给中国学生施加的“压力”。有些SAT(相当于“美国高考”)考满分的中国学生被哈佛拒收,理由是“除了成绩没有其他优势”。与此同时,哈佛开始加大驱逐(开除)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的中国学生的力度,特别是新入校的学生。
由此产生了更大的疑问:中国学生到底怎么了?
我的一位英国同事不无忧虑地提到,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时,完全不具备“学术文化”素养。
他们上课一般只会看手机,不回答问题、不参与讨论、不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课下不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加入社团活动,对他们而言,留学只是一个位置的移动,而他们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这位同行对此产生的疑惑点到了中国人的痛处。
“按照录取要求,他们的雅思成绩应该是6.5分以上,而且实际上有不少中国学生在7分以上,可是课堂上我提问的时候,总感觉这些学生听不懂我的问题,即使听懂了,他们的口语表达无法令人满意,写作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很难读懂,不符合学术写作的要求……”
雅思的高分似乎只是“皇帝的新衣”,一到听课、发言、讨论的时候,我们“四六级”的老底就暴露出来了,只知道乱点头,头脑中的英译中和中译英乱成一团,开始“不着四六”了。这些多年来没有多少改观的问题,姑且概括为中国式留学!其实,本质上是中国应试教育后遗症的海外延续。
追根溯源,所谓“中国式留学”并不是留学时才产生的,而是国内中小学时期教育问题的映射。
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应邀来到正处于特殊时期的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纪录片。
这部曾被长期禁放的纪实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当时来华访问的外国友人参观了上海的中学,很多学生在参加课余举办的音乐兴趣班。这些外国人中的音乐专家发现,兴趣班里,越是年龄小的中国孩子,越能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甚至超过了同年龄段的外国学生,而高年级的中国学生却莫名其妙地变得刻板而平庸。
40多年过去了,“伤仲永”的故事仍然不停地在身边放映。当教育倒向以考试为核心,甚至唯一标准的功利目的时,曾经的兴趣空间被严重挤压了,代之以不计其数的作业和试卷。
40多年过去了,“中国式”的那些事儿出人意料地以反讽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
英国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提高英国中学生的数学能力,频繁与中国接触,意在引进国内数学方面的师资和教法。善于捕捉新闻点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跟拍了名为《中国老师来了》的纪录片,曾引起了轩然大波。
曾经期望中国数学课程“出口”英国换取国际声誉“顺差”的国人,在片中看到的却是,英语流利的中国教师来到英国后,把中国体制内的教法和经验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英国学生身上。
中国老师的高压政策、题海战术和价值评价体系与异域的生存环境是那样格格不入。原本希望吸收中国教育的经验的初衷,在新教法实施几天后就破产了,疲惫不堪的英国学生开始渐渐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当国内体制输出到国外时,除了文化差异的因素外,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教育在中学层面缺失的人文关怀和因势利导。
在功利目的的重压下,中国学生失去了积极回答问题的灵性;在以老师为教学核心的课堂上,他们的演讲能力没有最大限度地释放;长期浸泡在英语语法和阅读题目中,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在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凋零了。
当我在中国西南一个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做英国教育推广时,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踊跃地回答外教的问题,而到了高三这边,与英国老师互动的学生寥寥无几,从高三学生迷茫的眼神中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班主任悄悄告诉我,当地高考的英语听力取消了,学生已经两年没有“听”英语了。
与之相反的例子发生在大约二十五六年前。我喜欢英语是从初中开始,那时的启蒙导师是冯老师。她鼓励班里的同学在英语方面多听、多说,她经常带大家去语音教室上听力课和口语课。她还在暑假组织我们与来华的美国夏威夷某中学的同龄学生互动,当时我们与美国学生同住在一个宾馆里,天天在课堂中、公园里、晚会上通过英语聊天沟通。冯老师的教法到现在仍然是先进的,这种超前的意识一直激励我用英语交流。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开放的,以此激发人的兴趣点,扩展兴趣的广度和深度。
留学的层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取得学位的功利阶段,而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增强留学的文化存在感。而达到这一高度,功夫还在国内教育的改革、创新。
上一篇:利兹音乐学院 下一篇:塔尔萨大学

Copyright © 2016-2025 Facebook-novi.com 美国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美国留学|美国总统|美国电影|美国网|美国大学排名|美国大选|美国签证|美国首都|美国股市|美国人口